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劉雨昕)“勞務費全部還清了,感謝法官的耐心調解!”鄒法官收到當事人李某托朋友發來的這條微信,字里行間不僅飽含對法院高效化解糾紛的肯定,更是衡陽縣法院踐行堅持司法為民的生動體現。
語言是溝通的橋梁,當溝通存在障礙,司法溫度要如何抵達?衡陽縣法院洪市法庭通過一場“無聲”的調解,成功調解一起當事人雙方均為聾啞人的糾紛,為聾啞務工者李某討回公道,讓公平正義在無聲世界里抵達。
欠薪未付訴至法院
這起案件源于一起看似普通的勞務糾紛。楊某雇請李某在廣州為其刷墻漆,2022年5月,楊某向原告李某出具借條一份,承諾支付14600元工資。楊某僅于2024年9月支付李某2000元,剩余12600元遲遲未兌現。辛苦勞作的血汗錢拿不到手,李某無奈將楊某訴至法院。
搭建橋梁 溝通無礙
案件受理后,承辦法官在梳理基本案情時了解到,雙方系聾啞人,溝通交流有所不便,且面臨經濟困難。得知無法聯系楊某后,承辦法官多方打聽尋找,根據戶籍地址,最終通過楊某母親與其取得聯系。
為減輕當事人訴累、節約司法資源,承辦法官決定優先采用調解方式處理此案。因語言溝通存在障礙,如何了解當事人對該案的具體意見,充分保障其訴訟權利成了擺在承辦法官面前的一道難題。
更棘手的是,在與李某溝通時,承辦法官發現他文化程度有限,文字理解存在障礙,溝通再次受阻。
承辦法官沒有輕言放棄,迅速轉換思路,第一時間通過微信文字、圖片表情等方式,借助原告朋友的協助,為雙方當事人搭建溝通橋梁。
無聲調解 情理交融與以往調解現場不同,這次沒有激烈的辯論聲,取而代之的是指尖的比劃、屏幕上的文字。承辦法官耐心釋法明理,入情入理地進行協調,強調聾啞務工者李某謀生之艱,警示惡意欠薪法律后果,并提出合理調解方案。
在調解過程中,承辦法官化身“傳聲筒”,突破溝通障礙,引導雙方輪流“說”出自己的想法和訴求,同時耐心釋法明理。在一字一句的文字往來下,當事人“說”得清楚,也能“聽”得明白。
盡管過程有些繁雜,但承辦法官始終堅持一個“慢”字。經過不懈努力和多方協調,對方態度逐漸轉變。最后,雙方終于達成一致,被告向原告支付欠付勞務款,原告撤訴,該案得到圓滿化解。
責編:王汝福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